本文共 1628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
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Linux几乎无处不在——从智能手机(Android内核)到超级计算机,从云计算平台到家用路由器,它的身影渗透在技术的各个角落。但这样一个改变世界的操作系统,并非诞生于某家商业巨头的实验室,而是一个芬兰大学生“为了好玩”发起的个人项目。要理解Linux的传奇,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的技术浪潮中,探寻它的起源与精神内核。
1970年代,贝尔实验室开发的Unix系统凭借其简洁的设计和强大的多用户能力,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的宠儿。然而,随着AT&T将Unix商业化,高昂的授权费用和闭源政策使得开发者们难以自由地修改和共享代码。这种封闭性激起了技术社区的反弹,尤其是以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为代表的自由软件倡导者。1983年,斯托曼发起GNU计划(GNU’s Not Unix),旨在创建一个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统,但直到1990年,GNU仍缺少一个关键组件——内核(即操作系统的核心)。
1991年,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Linus Torvalds在个人电脑上使用Minix(一种教学用Unix-like系统)时感到不满。他决定自己开发一个免费且开放的操作系统内核。8月25日,他在Usenet论坛上发表了一段著名的宣言:
“我正在做一个(免费的)操作系统(只是个人爱好,不会像GNU那样庞大和专业)……”
这个被命名为Linux(Linus’s Unix)的内核最初仅有约1万行代码,但Torvalds做了一个关键决定:将其以GPL协议(GNU通用公共许可证)开源。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代码,只要他们的修改也保持开源。这一选择为Linux的爆发式成长奠定了基础。
Linux的诞生恰逢两个重要历史节点:
到1994年,Linux 1.0版本发布时,全球已有数百名开发者参与贡献。红帽(Red Hat)、SUSE等公司开始探索商业化支持,证明开源模式可以创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Linux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种协作文化的胜利。它证明了:
今天的Linux已拥有超过2700万行代码(内核),由全球超过2万名开发者共同维护。但它的初心未变——源代码依然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的改进都能惠及整个社区。正如Torvalds所说:“软件就像性,免费的时候更好。” Linux的故事,是一场关于技术理想主义如何改变世界的生动寓言。
延伸思考:在AI与云原生时代,Linux的开源精神将如何继续引领创新?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个开发者提交的代码中。
转载地址:http://avkfk.baihongyu.com/